币安的新投票机制

从中心化审核到社区共治
根据币安官方公告,首轮投票活动将持续至 3 月 27 日,用户需持有至少 0.01 BNB(约合 6.2 美元)即可参与,每位用户最多可为 5 个 BNB Smart Chain 生态代币各投一票。首批候选名单包含 BANANAS31(Banana For Scale)、BID(CreatorBid)、Broccoli(Broccoli)、Broccoli(CZ’S Dog)、KOMA(Koma Inu)、SIREN(SIREN)、mubarak(mubarak)、TUT(Tutorial)、WHY(why) 9 个项目,最终票选前两名将进入币安的专业尽调流程。

针对币安投票上币活动的刷票行为, 币安联创何一评论表示会通过洗票清除作弊行为确保投票公正。

值得关注的是规则设计中的双重平衡机制:

参与门槛与防刷票措施: 0.01 BNB 的低门槛确保广泛参与,配合「洗票」技术过滤虚假账户,保持开放性的同时防范操纵
社区意志与专业审查的衔接: 投票结果不直接决定上线,仍需通过合规、安全性等传统尽调流程
生态聚焦策略: 首期限定 BNB 链代币,既强化生态凝聚力,又降低多链项目的复杂评估风险
这种「民主筛选 + 专业把关」的混合模式,被 Cointelegraph 分析师评价为「在去中心化理想与中心化现实间找到了折中点」。

社区博弈:热情支持与暗流涌动
活动启动 24 小时,相关话题在 X 上讨论强烈。多数用户对参与权下放表示欢迎,反映出市场对治理权开放的渴求。但水面之下暗藏玄机:

代币间存在军备竞赛:多个项目社区承诺代币空投等奖励吸引持币者投票 ;大量做空讨论:由于活动结果只会上线少数代币,未被选中的代币价格可能下跌,有人提出可以做空所有参与投票的代币以获利。而币安在昨日新上线多个合约交易对后,本期投票的所有候选币种都已上线币安合约交易 ——「不看好可以做空」并不是空话。

这种狂热的投票氛围不禁令人回想起 2017 年币安**投票上币时的火爆场景。赵长鹏针对用户关于「币安在 2017 年实行的投票上币机制很有成效」观点回复表示,「投票刚开始挺好的。但后来有点撕裂社区,造成项目方们互相攻击。类似 pvp 的感觉。防治作弊也随着时间越来越难。要一直换新模式。偶尔还是可以搞一下。」

机制进化:八年投票史的迭代之路
回顾币安上币机制的发展历程,无疑是一部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之间不断寻找动态平衡的历史。2017 年至 2019 年的初创期,币安完全依靠内部团队进行项目审核,虽然当时投票上币引发了一阵热潮,但也伴随着刷票、贿选等乱象。

进入 2020 年至 2024 年的调整期,币安暂时搁置了投票机制,转而通过 Launchpad、Launchpool 等更可控的模式进行项目上架,并建立了 Alpha 项目库以进行长期观察。到 2025 年,币安以全新姿态重启投票上币活动,不仅引入了持币门槛和洗票算法,将投票范围限制在预审项目池内,同时保留了专业尽调的最终否决权。

通过持币验证和严格规则设计,币安试图构建一个更为健康和可持续的治理生态。

未来推演:自治实验的三种可能
展望未来,这场自治实验可能会走向三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。理想情况下,社区共识能够使优质项目脱颖而出,防作弊系统也能有效净化投票环境,从而形成一套可**的治理模板。

不尽人意的情境下,则可能因庄家操纵导致劣币驱逐良币;做空全部代币的策略也许会引发中小代币的下跌潮。

而折中的现实则可能是:部分黑马项目被筛选出来、间歇性爆出的刷票丑闻迫使平台不断优化规则设计。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