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叙事持续火热,Meme 持续上演造富神话… 但在这场狂欢中,唯独比特币生态中的项目们却更像是一个“局外人”: 热闹的是他们,我什么也没有。
显然,比特币上涨的正面效应,并没有过多的外溢到自家生态的项目中。
即便和“最不争气”的以太坊比,后者引以为傲的 DeFi 领域,整个 TVL 占据了以太坊总市值的近 17% ;而比特币基本保持着整个市场 50% 的市值占比,其 DeFi 生态的总锁仓量(TVL)却不到整个市场的 1%。
Nakamoto 升级的核心在于对 Stacks 2.0 的 PoX 共识机制的全面革新。要理解这次升级的意义,我们需要先了解现有 PoX 机制的局限性。
在当前的 PoX 机制中,Stacks 区块的确认需要等待比特币网络生成一个新区块才能完成。这种机制虽然继承了比特币的安全性,但也带来了效率问题:即使是简单的交易也需要等待比特币网络约 10 分钟的出块时间。更重要的是,由于 Stacks 的区块确认依赖于比特币区块的累积,用户常常需要等待多个比特币区块(通常是 6 个区块,约 1 小时)才能确保交易的最终性。
而灰度 GrayScale 的分析,则更加直观的展示了升级前后可能的性能差距:
新的 Nakamoto PoX ,通过引入”快速区块确认”机制解决了这个性能问题。升级后的系统允许在等待比特币区块确认的同时,通过网络内部的共识机制预先确认交易。这使得大多数交易能在几分钟内得到确认,同时仍然保持与比特币网络的安全性绑定。
在安全架构方面,升级带来了实质性的改进。原本的 Stacks 虽然将其区块哈希值写入比特币交易,但这种单向的安全性继承存在潜在风险。新架构下,矿工需要同时参与比特币挖矿和 Stacks 验证,创建了一个双向的安全验证机制。这不仅提高了攻击成本,还通过经济激励确保了验证者的诚实行为。
互操作性的改进则体现在底层架构的重构上。在此之前,Stacks 与比特币网络的交互需要通过复杂的中继机制完成,这不仅增加了延迟,还引入了额外的信任假设。新架构采用了直接的状态验证机制,允许 Stacks 节点直接读取和验证比特币网络的状态,大幅简化了跨链操作的复杂度。这种改进为后续的创新应用,尤其是 sBTC 的实现奠定了基础。
我们也可以用一张表来快速理解 Nakamoto 升级的细节和可能的意义:
同时,根据灰度的研报分析,中本聪升级后,Stacks 协议将提供独特的功能包括:
(i)比特币抵押稳定币,
(ii)基于比特币的借贷(以及比特币原生奖励),
(iii)基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。
与 2017 年基本金融原语推动以太坊 DeFi 生态系统发展类似,鉴于比特币目前备受关注的地位,其生态系统现在也可能同样蓬勃发展。
sBTC,比特币在 Stacks 上的创新应用
这个升级看起来不错,但会给生态和产品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变化?
从 Stacks 自己第一方的角度来说,随升级而来的一个新产品便是 sBTC。
作为一个去中心化的比特币双向锚定协议,sBTC 的设计初衷很简单:让比特币这个”数字黄金”变得更加灵活,成为真正可编程的生产性资产。
于是上表中说到的 sBTC,你可以理解成一种创新的比特币封装协议,它允许比特币在 Stacks 网络上以智能合约的形式运行。
一个基建项目,还是需要离发行资产更近,才能获得更多的注意力和创造更多玩法。
这个愿景听起来并不新鲜。市场上已经有不少类似尝试,比如以太坊上广受欢迎的 wBTC,即便在中心化托管模式下,其锁仓量也曾达到 50-150 亿美元。但 sBTC 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 —— 它要做的是一个真正符合比特币精神的去中心化方案。
sBTC 的核心机制实际上非常直观:当用户在比特币主网上锁定 BTC 时,Stacks 网络会铸造等量的 sBTC,严格保持 1: 1 的锚定关系。用户可以使用这些 sBTC 参与智能合约交互,而当需要赎回时,只需销毁 sBTC,对应数量的 BTC 就会自动释放。